肝肿大可能由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囊肿、肝癌等原因引起。肝肿大通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指标明确病因。

病毒性肝炎主要由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可能与不洁饮食、血液接触或母婴传播有关。患者可能出现黄疸、恶心呕吐、肝区叩击痛等症状。临床常用恩替卡韦分散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脂肪肝多与肥胖、酗酒或代谢综合征相关,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导致体积增大。早期可能无症状,进展后可出现肝区隐痛、转氨酶升高。治疗需控制体重、戒酒,必要时使用水飞蓟宾胶囊、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护肝药物,配合低脂饮食和有氧运动。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终末阶段,可能与长期饮酒、胆汁淤积或血吸虫病有关。典型表现包括腹水、蜘蛛痣、脾功能亢进。临床常用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缓解水肿,严重者需肝移植。患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肝囊肿多为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或寄生虫感染所致,囊肿增大可压迫周围组织引发胀痛。较小囊肿无须处理,直径超过5厘米或有感染时需穿刺引流,必要时行腹腔镜囊肿开窗术。日常应避免腹部外伤,定期超声复查。
肝癌常继发于乙肝病毒感染或黄曲霉毒素暴露,表现为进行性肝肿大、消瘦、甲胎蛋白升高。早期可手术切除,中晚期采用仑伐替尼胶囊、索拉非尼片等靶向药物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患者需加强营养支持,避免肝毒性药物。

肝肿大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1.2克,优先选择鱼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避免腌制、霉变食物,限制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饮食。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出现皮肤瘀斑、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