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不孕症可通过免疫抑制治疗、辅助生殖技术、中西医结合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及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免疫性不孕症通常由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卵巢抗体、抗透明带抗体及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等因素引起。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片等可降低抗体水平,适用于抗精子抗体阳性患者。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能中和异常抗体,但需监测肝肾功能。长期使用可能引发骨质疏松或感染风险,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
宫腔内人工授精可绕过宫颈黏液中的抗体,适用于宫颈因素不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能避免精子与女性生殖道抗体接触,成功概率较高。胚胎移植前需筛查子宫内膜容受性,部分患者需联合免疫调节药物。
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泼尼松可协同抑制异常免疫反应。中药复方如滋肾育胎丸能调节Th1/Th2细胞平衡,改善子宫内膜微环境。针灸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有助于降低抗体滴度。
避免频繁接触精液抗原可减少抗体产生,建议使用避孕套3-6个月。补充维生素D和硒元素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每日晒太阳20分钟。规律运动如瑜伽或游泳可降低应激激素水平,每周锻炼3-5次。
腹腔镜下盆腔粘连松解术适用于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宫腔镜可清除宫内病变组织,改善胚胎着床环境。术后需预防感染并监测抗体水平变化,必要时联合药物治疗。
免疫性不孕症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避免吸烟饮酒等破坏免疫平衡的行为,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定期复查抗体水平及妇科超声,治疗期间建议记录基础体温和排卵情况。若自然备孕1年未果或抗体持续阳性,需及时到生殖医学中心评估是否需要升级辅助生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