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性骨质疏松症与雌激素下降、钙质流失、缺乏运动、营养不足、慢性疾病等因素相关,需通过药物补钙、调整饮食、适度运动、预防跌倒、定期检测骨密度等方式干预。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骨量快速流失。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替代疗法,常用药物包括雌二醇贴片、替勃龙片、结合雌激素软膏,同时配合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骨质破坏。
40岁后肠道钙吸收率下降,每日钙需求增至1200mg。可服用碳酸钙D3片、枸橼酸钙等补充剂,搭配维生素K2软胶囊促进钙沉积。日常多食用奶酪、芝麻酱、豆腐干等高钙食物,避免与咖啡、浓茶同服影响吸收。
长期久坐加速骨量流失,每周需进行3次负重运动。推荐快走、太极拳、弹力带训练等低冲击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水中漫步和瑜伽可改善平衡力,降低骨折风险。
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骨基质形成,维生素D缺乏阻碍钙利用。每日应保证60g优质蛋白,摄入三文鱼、蛋黄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必要时补充骨化三醇胶丸,定期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
糖尿病、甲亢等代谢疾病会干扰骨代谢,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易致骨质疏松。需控制原发病,避免连续使用泼尼松超过3个月。骨密度检测建议每年1次,T值≤-2.5时需启动抗骨质疏松治疗。
预防骨质疏松需建立长期管理方案,早餐可食用300ml牛奶搭配全麦面包,下午茶选择酸奶拌坚果。傍晚进行30分钟日光浴促进维生素D合成,睡前避免高盐饮食。卧室和浴室需安装防滑垫,选择有扶手的坐便器。每年春秋两季监测骨代谢标志物,根据结果调整补钙方案,必要时采用唑来膦酸注射液等强化治疗。保持每天8000步以上的活动量,游泳和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可作为辅助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