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针灸展现了显著疗效,但‘是药三分毒’,针灸也并非毫无风险。经常针灸可能会因为针刺手法、个体差异等因素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了解这些潜在的副作用和危害,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针灸治疗,更科学地做出医疗决策。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经常针灸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和危害。
原因阐述:针灸过程中,若针具消毒不严格,或者针刺后患者不注意保持针刺部位清洁干燥,就极易引发局部感染。以一些小诊所为例,由于条件有限,针具可能只是简单清洗,无法达到严格的消毒标准,增加了感染风险。
症状表现:感染部位通常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有脓性分泌物渗出。如果不及时处理,感染可能会进一步扩散,加重病情。
预防措施:正规的医院,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针具的消毒有严格规范,会采用高温高压灭菌等方式确保针具安全无菌。患者在针刺后也要遵循医嘱,短时间内避免针刺部位沾水,防止感染。
情况说明:晕针在针灸治疗中较为常见,经常针灸时,尤其是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者空腹状态下进行针刺,更容易发生晕针现象。
症状反应:晕针的患者会出现头晕、眼花、心慌、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晕倒。这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一定影响。
应对方法:一旦发现患者晕针,医生会立即停止针刺,让患者平卧,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可饮用温开水或糖水,一般短时间内即可恢复;重者可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急救。
原理分析:人体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如果针灸医生操作不当,针刺过深或方向偏差,就有可能损伤局部神经和血管。特别是在一些神经、血管分布密集的部位,如颈部、胸部等,风险相对更高。
损伤表现:损伤神经可能会导致局部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严重者会影响肢体功能;损伤血管则可能引起局部血肿,表现为针刺部位出现青紫色瘀斑,伴有疼痛。
技能要求:这就要求针灸医生具备扎实的解剖学知识和熟练的针刺手法。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针灸专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能够精准掌握针刺的深度和方向,最大程度降低损伤神经和血管的风险。
变化阐述:经常针灸可能会使身体对针刺产生耐受适应性,导致原本有效的刺激强度逐渐减弱,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就像药物长期使用后会产生耐药性一样,针灸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
应对建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反应,适时调整针刺的穴位、手法和刺激强度。同时,也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推拿、中药等,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其他医院查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