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重阳节不断发展演变,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起源故事,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重阳节的相关内容。
桓景降魔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桓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源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时,“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数字寓意:《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时令特点:在古代,重阳节所处的九月,是秋冬交替的时节,天气逐渐转凉,万物开始凋零。而“重阳”一词,也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追求。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汉代:据文献记载,汉代时,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时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逐渐传开了。
唐代:唐代时,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免费咨询。
其他医院查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