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

过敏性鼻炎中医咋称呼(了解其古称更好应对病症)

发布者:流苏止夏 时间:2025-9-12 16:14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对于各种病症的认识和命名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智慧。过敏性鼻炎在中医里有着特定的称谓,通过探究其古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对该病症的理解,进而借助中医的方法来改善症状、调理身体。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过敏性鼻炎中医称呼的神秘面纱。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古称

鼻鼽:在中医典籍中,过敏性鼻炎常被称为“鼻鼽”。“鼽”字在古代就有流鼻涕的意思,《素问·脉解篇》中提到:“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这里描述了鼻鼽的症状表现,与现代医学中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如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相符合。鼻鼽强调了以鼻流清涕为主要特征的病症,中医认为其发病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以及外感邪气有关。

鼽嚏:“鼽嚏”也是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一种称呼。“鼽”指鼻流清涕,“嚏”指打喷嚏。《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记载:“夫津液涕唾,得热则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谓之鼽涕。若风冷伤于脏腑,而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鼽也。”这里详细阐述了鼽嚏的病因病机,指出风冷之邪侵袭人体,导致肺气不宣,进而出现鼻流清涕、打喷嚏等症状。

从中医古称看病症本质

整体观念: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古称体现了整体观念。鼻鼽、鼽嚏不仅仅是鼻子局部的病变,而是与人体的整体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当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时,人体的正气不足,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就容易受到风、寒、热等邪气的侵袭,导致鼻窍不利,出现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辨证论治:根据中医对过敏性鼻炎古称的认识,在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不同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证型,如肺气虚寒型、脾气虚弱型、肾阳不足型等。对于肺气虚寒型的患者,治疗以温肺散寒、益气固表为主,常用方剂如玉屏风散;脾气虚弱型患者则注重健脾益气、升阳通窍,可选用补中益气汤;肾阳不足型患者需要温补肾阳,可使用金匮肾气丸等。通过辨证论治,能够更精准地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应对过敏性鼻炎的方法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具有独特的优势。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除了上述提到的方剂外,还可以使用一些具有祛风散寒、通窍作用的中药,如苍耳子、辛夷花、白芷等。中药治疗注重调理人体的整体机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减少过敏性鼻炎的发作。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迎香穴、鼻通穴、肺俞穴、脾俞穴等,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改善鼻窍的通气功能。一般每周进行2-3次针灸治疗,一个疗程为10-15次。

穴位按摩:患者也可以通过自我穴位按摩来缓解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按摩迎香穴、印堂穴等穴位,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2-3次。穴位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通利鼻窍,减轻鼻痒、打喷嚏等症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免费咨询。

其他医院查询在线咨询
相关标签: 过敏性鼻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