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导致的红细胞膜蛋白缺陷疾病,表现为红细胞形态异常、易破裂,引发溶血性贫血。治疗需根据贫血程度选择药物、脾切除或骨髓移植。
1. 遗传因素
该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75%患者有家族史。ANK1、SPTB等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异常,使红细胞失去正常双凹圆盘形态,变成易碎的球形。携带突变基因的父母有50%概率将疾病传给子女。
2. 病理机制
异常红细胞膜使细胞变形能力下降,通过脾脏时被大量破坏,导致慢性溶血。脾脏是清除球形红细胞的主要场所,长期溶血可引发脾功能亢进、胆结石等并发症。
3. 临床表现
轻度患者可能仅表现为疲劳、皮肤苍白;中重度患者出现黄疸、脾肿大,溶血危象时血红蛋白急剧下降,伴随发热、腹痛。新生儿期可能出现严重黄疸,需光疗或换血治疗。
4. 诊断方法
血涂片检查可见球形红细胞比例>10%,渗透脆性试验显示红细胞抵抗力下降。基因检测可明确突变位点,Coombs试验用于排除自身免疫性溶血。
5. 治疗手段
药物:叶酸(每日1-5mg)预防巨幼细胞贫血,羟基脲用于减轻溶血症状。
手术:脾切除术适用于反复溶血或重度贫血患者,可显著改善贫血但增加感染风险,建议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骨髓移植:儿童重型病例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6. 日常管理
避免剧烈运动减少红细胞破坏,感染时及时就医防止溶血加重。每年监测铁蛋白预防继发性血色病,胆结石患者需超声随访。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需终身管理,轻型患者预后良好,重型需密切监测并发症。基因咨询有助于评估后代患病风险,孕期羊水穿刺可进行产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