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大豆油可能由工业白油、香精色素、地沟油、动物油脂、矿物油等成分勾兑而成。
工业白油是石油提炼副产品,成本低廉且无色无味,常被不法商家用于稀释大豆油。长期摄入可能引发消化系统损伤,需通过气相色谱检测鉴别。建议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查看产品检测报告。
为模仿大豆油色泽和气味,造假者会添加合成香精如乙基麦芽酚和柠檬黄等色素。这些添加剂可能诱发过敏反应,购买时注意油体颜色是否异常鲜艳,气味是否刺鼻。
回收餐饮废油经脱色脱臭处理后混入大豆油,含黄曲霉毒素和苯并芘等致癌物。可通过冷冻试验鉴别——真大豆油低温下均匀浑浊,掺假油会出现分层或絮状物。
猪油、鸡油等动物脂肪熔点较高,掺假后油品易在低温环境凝固。这类油脂饱和脂肪酸含量超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检测时可观察冬季是否出现白色沉淀。
液体石蜡等矿物油无法被人体代谢,摄入后可能导致腹泻和肝损伤。专业机构可通过红外光谱检测碳氢化合物峰值,日常选购时需认准SC生产许可证编号。
日常饮食中建议优先选择非转基因压榨大豆油,开封后冷藏保存避免氧化。烹饪时控制油温不超过180℃,减少反复煎炸。搭配橄榄油、亚麻籽油等不同油种轮换使用,确保脂肪酸均衡摄入。定期进行血脂检测,发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