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 交往技巧

朋友间相处要学会自我界限

发布者:五年四夏 时间:2012-7-30 10:27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心理空间。

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渐形成的。胎儿在母亲体内,他感觉到他和母亲是一体的,母亲就是他,他就是母亲的一部分。出生以后,虽然在肉体上与母亲已经分开,但在心理上仍然是连在一起。没有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他一天也活不下去。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与母亲的心理距离也就越来越远。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与母亲在心理上分离的过程。分得越开,也就意味着成长得越好。遗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与母亲一部分分开、另一部分还连在一起的状况,这是一种不完全的成长。换一种说法,就是:处于这种状况的人,他的自我与母亲之间的界限不清楚。

这种界限不清楚的状况会投射到他的所有人际关系中。具体表现是:一方面,他会过多地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过分地渴望他人了解自己,并过度地依赖他人,希望他人在本来该自己做出决定的方面代替自己做出决定;另一方面,他会过多地想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以便获得与别人融为一体的感觉,还想别人依赖自己,希望参与别人即使是很私人化的决定,等等。

在自我界限不清楚的人的内心里,总是存在着成长与不成长之间的冲突。成长的力量当然是十分巨大的。曾经有科学家做过植物成长的力量的试验:用一些较薄的铁条捆住小南瓜,小南瓜慢慢长大,轻而易举就把铁条绷断了。然后逐渐增加铁条的厚度,直到铁条的厚度到了预计值的十倍时,才没有被绷断。植物的成长的力量都如此惊人,人的成长的力量就根本无法测量了。想想一个一岁的小孩能做什么,再想想一个三十岁的男人能做什么,就知道成长是怎么回事了。

但是,不成长的力量同样也是很大的。这是因为,不成长有很多的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安全。小孩在学步的过程中,走几步就回头,抱住妈妈的腿,那是为了安全;再长大一点,打开自己家的房门,看见有陌生人走过,把门一关,又跑回来抱住妈妈,那也是为了安全。在孩子心中,只要与妈妈融为一体,就什么都不怕了。这种心理会保持到成年,一个没有充分成长的成年人,他会下意识地感到,只要跟另外一个人变成一个人,就会有安全感。自我界限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模糊不清了。成长从来都是以丧失安全感为代价的,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人对食物和性的需要,所以对安全感的追求,可以强大到与成长的力量抗衡的程度。

不成长或者说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二个好处是,可以获得想象的、虚假的温情。从生理的角度看,在我们用手触摸边界很清楚的物品,比如表面光滑的硬物时,我们的感受是它是它、我是我,较少有交流的体验。但当我们触摸一件软的、毛茸茸的物品时,我们就会感觉到与该物品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和某种意义上的温情。心理上也是如此,在我们觉得与一个人没有边界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地感到来自他的温情,即使这些温情是我们自己想象的,也可以暂时帮助我们抵御人世间的风寒。

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控制他人。当然,这种控制感也是想象的、虚假的。需要这种控制感的原因是,自我界限不清的人往往都不太自信,他不能肯定别人会对他好,所以需要控制他人的态度,这样可以让自己感到有信心一些。

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这些好处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好处。如果把安全感建立在他人身上,这样的安全感是很不稳定的;假想的温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露出其本来的面孔,结果是更令人难以承受的冷漠;而假想的控制感,会使人觉得自己对他人有巨大的权力,这迟早会导致关系的破坏。不仅如此,在他控制别人的同时,他自己实际上也失去了自由,他时常会有被别人控制的感觉,言行举止都会过多地考虑别人会怎么想,就好像在为别人而活着。

只有成长本身会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因为这种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所以它非常稳定可靠。当然,即使是一个成长得很好的人,也会需要温情,但是他所感受到的温情是真实的,不带任何虚情假意。至于控制感,他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理性的控制除外,比如作为行政首脑对下属的必要控制),他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别人对他的态度的好坏,对他的自信心没有任何影响。

要在心理上划清与他人的界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久的努力。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在哪些看法、情感和行为上与别人的界限不清楚。然后一条一条慢慢地在那些不清楚的地方画上清楚的线。这样做会有一些痛苦,但也会有更多的成长的喜悦。

自我界限清楚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不需要别人,也就是说,他并非在任何情形下都自己承担一切,拒绝别人在情感上和行动上的支持。自我界限清楚意味着,一个人与他人接近,但没有近到他失去自己的程度,也没有近到把别人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的程度,他还是他,别人还是别人;与此同时,他也不会离别人太远,不会远到丧失爱自己想爱的人的能力和可能性,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他会从别人那里获得不虚假的安全感与温情。

即使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朋友之间,每个人也都应该有清楚的自我界限。那种消弭了自我界限的情感,迟早会对身处这种情感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造成伤害。也许有人会说,在这样亲密的关系中把界限弄得那么清楚,会不会使关系变得很冷漠?回答是不会。因为自我界限清楚,并不意味着没有情感。而且,两个都有着清楚的自我界限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是最深厚、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

让我们近一点吧,因为我们都互相需要,但也不要太近,不要近得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或者我们互相离远一点吧,但是不要远得在我们彼此需要爱的时候,听不到对方的声音。

相关标签: 相处

相关阅读

  • 社恐是什么意思?社交恐惧症的通俗解释
    社恐是什么意思?社交恐惧症的通俗解释
    生活中,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害怕参加聚会,不愿和陌生人交流,甚至和熟人说话都会紧张不安。这很可能就是社恐的表现。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心理问题。下面,我们将为你详细解读社恐,探究它背后 ...
    05-28
  • 社恐需要看心理医生吗?判断是否需要专业帮助
    社恐需要看心理医生吗?判断是否需要专业帮助
    社交恐惧,让不少人在社交中陷入困境。有人只是偶尔在特定场合有轻微紧张,有人则长期被社交恐惧困扰。对于社恐人群而言,是否要看心理医生是个关键问题。接下来,我们会从症状特点、持续时间、自我调节能力等维度来 ...
    05-28
  • 社恐是i人还是e人?社交恐惧与性格类型的关联
    社恐是i人还是e人?社交恐惧与性格类型的关联
    社交恐惧如今已成为不少人面临的困扰,而性格类型中i人和e人的概念也备受关注。i人往往在社交场合中较为拘谨,e人则更善于表达和交际。那么社恐到底与这两种性格类型有着怎样的联系呢?通过探究其中的关联,能为我们 ...
    05-28
  • 社恐最好的治愈方式,如何改善社交恐惧?
    社恐最好的治愈方式,如何改善社交恐惧?
    在生活中,社交恐惧成了不少人难以跨越的鸿沟。它可能源于过去的负面经历,也可能是自身性格因素导致。想要摆脱社恐的束缚,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治愈方式。接下来,从自我接纳到寻求专业帮助,多个角度为你剖析改善社 ...
    05-28
  • 社恐有什么表现症状?社交恐惧症的典型特征
    社恐有什么表现症状?社交恐惧症的典型特征
    在生活中,有些人一到社交场合就变得沉默寡言、手足无措,这可能是社交恐惧症在作祟。社交恐惧症有其明显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心理特征。清楚掌握这些症状,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恐人群。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究社恐的具 ...
    05-28
  • 社恐是胆小还是脑子有问题?社恐真相大揭秘
    社恐是胆小还是脑子有问题?社恐真相大揭秘
    社交,本应是人们建立联系、分享生活的美好方式,然而,对于社恐人群来说,却如同一场难以应对的挑战。他们在社交情境中常常感到极度的不适、焦虑,甚至恐惧。大众对于社恐的成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性格胆小所致, ...
    04-16
  • 社恐有什么表现症状?一文带你了解
    社恐有什么表现症状?一文带你了解
    在熙攘的社交世界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存在社恐人群。他们不是不渴望交流,也不是不向往融入,只是内心的恐惧如同一堵高墙,阻挡着他们自如地参与社交。社恐的表现症状复杂且细微,有些不易察觉,有些却严重干扰着他 ...
    04-16
  • 社恐到底在害怕什么
    社恐到底在害怕什么
    社交,本应是人们交流情感、拓展视野的美好方式,然而对于社恐人士来说,却可能成为一种难以言说的负担。他们并非不渴望与人亲近,也并非没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是在社交场合中,总有一些东西让他们心生畏惧。那么, ...
    04-16
  • 社恐不会交际不会说话怎么办
    社恐不会交际不会说话怎么办
    社交就像一场精彩的舞台剧,每个人都渴望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但对于社恐者来说,这个舞台却充满了未知的恐惧。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常常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聚光灯下,每一个举动都被无限放大审视,从而不敢轻易开 ...
    04-16
  • 社恐的人一般智商都高吗
    社恐的人一般智商都高吗
    社交中的羞涩与回避,让社恐成为了不少人身上的独特印记。而在坊间,社恐的人一般智商都高的言论甚嚣尘上。这不禁让人疑惑,社交方面的内敛与智力水平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是确有其事,还是仅仅是一种毫无根据 ...
    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