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在患上盆腔炎后,都对其形成原因感到困惑。其实,盆腔炎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病原体感染逐步演变而来。知晓其形成过程,能帮助女性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接下来,我们就深入探究盆腔炎的形成过程。
外源性病原体:外源性病原体主要是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这些病原体通常通过性接触传播。当女性与携带这些病原体的性伴侣发生性行为时,就有可能被感染。例如,淋病奈瑟菌可以侵袭宫颈和子宫内膜,引发炎症反应。
内源性病原体:内源性病原体来自于寄居于阴道内的微生物群,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可单独感染,但通常是混合感染。当女性身体抵抗力下降时,这些原本和平共处的微生物就可能会大量繁殖,突破阴道的防御机制,从而引发感染。比如,大肠杆菌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导致盆腔炎。

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病原体侵入外阴、阴道后,或阴道内的菌群,沿宫颈黏膜、子宫内膜、输卵管黏膜,蔓延至卵巢及腹腔,是非妊娠期、非产褥期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感染途径。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及葡萄球菌等,常沿此途径扩散。
经淋巴系统蔓延:病原体经外阴、阴道、宫颈及宫体创伤处的淋巴管侵入盆腔结缔组织及内生殖器其他部分,是产褥感染、流产后感染及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多沿此途径蔓延。
经血循环传播:病原体先侵入人体的其他系统,再经血循环感染生殖器,为结核菌感染的主要途径。如肺结核患者,结核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盆腔,引起盆腔结核。
直接蔓延:腹腔其他脏器感染后,直接蔓延到内生殖器,如阑尾炎可引起右侧输卵管炎。
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坏:女性生殖道有比较完善的自然防御功能,如阴道的自净作用、宫颈黏液栓等。但当这些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时,如频繁的阴道冲洗、过度使用抗生素等,就会增加病原体感染的机会,从而引发盆腔炎。
机体免疫力下降:当女性身体处于疲劳、营养不良、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等状态时,机体免疫力会下降。此时,身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病原体更容易在体内繁殖和扩散,进而导致盆腔炎的发生。
局部炎症反应:病原体感染后,首先会在局部引发炎症反应。例如,在宫颈部位感染时,宫颈会出现充血、水肿等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白带增多、发黄等表现。随着炎症的发展,炎症可能会逐渐蔓延至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炎:病原体侵犯子宫内膜后,会引起子宫内膜炎。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感,月经周期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如果不及时治疗,炎症会继续向输卵管蔓延。
输卵管炎:输卵管炎是盆腔炎病情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炎症会导致输卵管黏膜粘连,管腔变窄,影响卵子和精子的结合以及受精卵的运输。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时还会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盆腔腹膜炎:当炎症继续扩散,波及到盆腔腹膜时,就会引起盆腔腹膜炎。此时,患者会出现剧烈的下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慢性盆腔炎的形成:如果急性盆腔炎没有得到及时、彻底的治疗,病情就可能会转为慢性。慢性盆腔炎的症状相对较轻,但容易反复发作。患者可能会出现长期的下腹部隐痛、坠胀感,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症状会加重。
并发症:慢性盆腔炎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输卵管粘连、阻塞,导致不孕或宫外孕;盆腔粘连还可能会引起肠道粘连,导致肠梗阻等问题。
盆腔炎的形成是从病原体感染开始,通过多种感染途径,在机体防御机制受损的情况下,病情逐步发展。从局部炎症反应到病情进一步扩散,甚至慢性化并引发并发症。了解这些过程有助于女性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盆腔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免费咨询。
妇产科医院查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