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在什么情形下要进行盆底肌修复吗?若产后感觉盆底功能大不如前,或是日常会出现漏尿尴尬,又或者检查发现有盆底脏器脱垂问题,这些情况都提示你该重视盆底肌修复了,以恢复盆底健康。
顺产损伤:顺产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会对盆底肌肉和神经造成较大的压力和牵拉,容易导致盆底肌的撕裂、松弛。很多顺产妈妈在产后会明显感觉到阴道松弛,性生活质量下降。这是因为盆底肌的弹性和收缩能力减弱,无法像以前一样紧密包裹。如果不及时进行盆底肌修复,这种松弛可能会持续存在,甚至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
剖宫产影响:即使是剖宫产,在孕期,随着胎儿的不断增大,子宫重量增加,对盆底肌持续产生压迫,也会使盆底肌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有些剖宫产妈妈可能在产后没有明显的不适感觉,但实际上盆底肌已经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长期来看,这种潜在的损伤可能会在日后引发一系列问题,如盆底脏器脱垂等。
压力性尿失禁:当咳嗽、打喷嚏、大笑、运动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这就是压力性尿失禁。这主要是由于盆底肌松弛,无法有效控制尿道括约肌,导致尿道闭合压力下降。轻度的压力性尿失禁可能只是偶尔出现少量漏尿,但如果不进行修复,病情可能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急迫性尿失禁:患者会突然有强烈的尿意,且无法控制,往往还没来得及赶到厕所就已经发生漏尿。急迫性尿失禁可能与盆底肌功能紊乱以及膀胱过度活动有关。盆底肌的异常可能影响膀胱的正常储尿和排尿功能,导致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收缩。这种情况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便,还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子宫脱垂: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甚至脱出阴道口外。这是由于盆底肌和筋膜的支撑力量减弱,无法维持子宫的正常位置。轻度子宫脱垂患者可能仅有腹部坠胀感,而重度子宫脱垂会影响行动,甚至导致宫颈和阴道黏膜长期暴露在外,引起溃疡、感染等问题。
阴道前后壁膨出:阴道前壁膨出常伴有膀胱膨出和尿道膨出,患者可能会感觉阴道内有肿物脱出,同时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频等症状。阴道后壁膨出则多伴有直肠膨出,会导致便秘、排便困难等问题。这些情况都是盆底肌功能障碍的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盆腔疼痛: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慢性盆腔疼痛,而盆底肌紧张或松弛不平衡可能是导致疼痛的原因之一。盆底肌的异常会影响盆腔内的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引发疼痛。这种疼痛可能会持续存在,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休息。
排便功能异常:盆底肌参与排便过程的调控,当盆底肌功能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导致便秘或大便失禁。便秘可能是由于盆底肌不能正常协调收缩和舒张,影响了粪便的排出。而大便失禁则是因为盆底肌无法有效控制肛门括约肌,导致粪便不自主排出。
当出现产后盆底肌受损、漏尿及尿失禁症状、盆底脏器脱垂以及慢性盆腔疼痛、排便功能异常等情况时,都建议及时进行盆底肌修复。产后盆底肌受损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都可能发生,会影响性生活质量和盆底功能。漏尿、尿失禁不仅给生活带来不便,还会影响心理健康。盆底脏器脱垂会严重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和生活质量。而慢性盆腔疼痛和排便功能异常也与盆底肌功能密切相关。通过专业的盆底肌修复训练,可以增强盆底肌的力量和弹性,改善上述各种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和减少盆底疾病的发生。因此,女性朋友们应该重视盆底肌健康,在出现相关情况时积极采取修复措施。
妇产科医院查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