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乳素升高可能由垂体瘤、药物作用或生理因素引起,会导致月经紊乱、不孕和乳房异常泌乳。治疗需针对病因,包括药物控制、手术切除或调整生活习惯。
1. 垂体瘤是催乳素升高的常见原因。垂体前叶的泌乳素瘤会过度分泌催乳素,体积超过1cm的大腺瘤还可能压迫视神经。核磁共振检查能明确诊断,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卡麦角林可有效缩小肿瘤。当药物无效或肿瘤压迫症状明显时,需考虑经鼻蝶窦微创手术。
2. 某些药物会干扰多巴胺分泌导致催乳素升高。抗抑郁药(如氟西汀)、胃药(如雷尼替丁)和降压药(如维拉帕米)都可能引发该现象。发现异常后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替换药物,通常停药后3-6个月激素水平可恢复正常。
3. 妊娠和哺乳属于生理性升高。产后非哺乳期持续溢乳需警惕病理性因素,应激状态和剧烈运动也会暂时性增高催乳素。建议减少高强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需补充优甲乐调节。
4. 长期高催乳素会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女性出现闭经、排卵障碍,男性表现为性欲减退和勃起功能障碍。骨质疏松风险增加3倍,需定期检测骨密度。备孕人群应及时治疗,未生育女性可联合使用促排卵药物。
催乳素高于正常值2倍需系统检查,哺乳期外持续溢乳应尽早就诊。药物治疗期间每月复查激素水平,术后患者需终身随访。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高脂肪饮食,核桃、三文鱼等富含欧米伽3食物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突发头痛、视力下降提示垂体卒中可能,须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