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节容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疾病、胃肠疾病和皮肤疾病。立冬后气温骤降、空气干燥,人体免疫力下降,易受病原体侵袭,同时寒冷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和代谢变化。
寒冷干燥的空气刺激呼吸道黏膜,易引发感冒、流感、支气管炎等。流感病毒在低温环境存活时间延长,人群聚集增加传播概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易出现急性加重,表现为咳嗽加重、痰量增多。建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外出佩戴口罩,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需遵医嘱备好氨溴索口服液、连花清瘟胶囊等药物。
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清晨低温时段风险最高,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需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晨起剧烈活动,冠心病患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急救药物。
气温降低使关节滑液黏稠度增加,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患者易出现关节疼痛、僵硬症状。寒冷潮湿环境会加重炎症反应,表现为晨僵时间延长、关节肿胀。建议佩戴护膝保暖,适度进行关节活动,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抗炎药物。
寒冷刺激导致胃肠蠕动异常,可能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痉挛。冬季高脂高热量饮食增加胃肠负担,出现腹胀、反酸等症状。需注意饮食温度适宜,避免暴饮暴食,胃病患者可备铝碳酸镁咀嚼片、多潘立酮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干燥寒冷气候易诱发冬季瘙痒症、乏脂性湿疹,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皲裂。频繁洗浴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加重瘙痒症状。建议减少洗澡次数,沐浴后及时涂抹尿素软膏、凡士林等保湿剂,严重瘙痒可短期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
立冬后需加强防寒保暖,尤其注意头颈部和四肢末端防护。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饮食上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慢性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出现持续发热、胸痛、肢体麻木等严重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室内使用取暖设备时注意通风换气,预防一氧化碳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