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偷东西可能是心理或精神疾病的表现,也可能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偷窃行为常见于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强迫症等疾病,也可能由孤独感、物质匮乏等社会因素诱发。

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导致老人出现异常行为。这类患者大脑功能逐渐衰退,对物品归属的认知能力下降,可能无意识地拿走他人财物。伴随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定向障碍、性格改变等。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多奈哌齐片、美金刚胺片等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配合行为干预和认知训练。
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冲动控制障碍,通过偷窃行为缓解内心空虚感。这类老人常伴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治疗可采用舍曲林片、氟西汀胶囊等抗抑郁药物,结合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强迫症患者则可能因无法控制的偷窃冲动反复实施该行为,需使用氟伏沙明片等药物配合暴露疗法。

社会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部分独居老人因经济困难或缺乏关爱,通过偷窃获取关注或生活物资。这类情况需要加强社会救助和家庭关怀,而非单纯视为疾病。某些老人因年轻时养成的不良习惯,老年后仍保留偷窃行为,这属于品行问题而非疾病表现。

当发现老人出现偷窃行为时,家属应保持冷静,避免指责。建议及时带老人到精神科或神经内科就诊,通过专业评估明确病因。日常生活中应给予老人足够陪伴,定期检查其生活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对于确诊疾病的患者,要遵医嘱规范用药并定期复诊,同时做好居家安全防护,减少诱发偷窃行为的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