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偷东西是否追究责任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主要考虑行为性质、主观恶意、认知能力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

若老人因经济困难或临时起意盗窃少量财物且未造成严重后果,通常以批评教育为主。我国法律对老年人犯罪有从宽处理倾向,尤其是70周岁以上老人实施轻微犯罪时,司法机关可能不予起诉或免予刑事处罚。但需责令其退还赃物、赔偿损失,家属应加强监护。

若老人长期有预谋地实施盗窃,或盗窃数额较大、多次作案、存在团伙作案等情况,则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司法实践中可能综合考量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从轻处罚,但仍可能面临治安管理处罚或刑事追责。对于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等影响认知能力的老人,需经司法鉴定确认其责任能力。

家属发现老人出现偷窃行为时,应及时带其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排查痴呆症、强迫症等病理因素。社区可建立帮扶机制,通过定期探访、经济援助等方式预防因贫困导致的盗窃。超市等场所对老人偷窃行为宜采取人性化处理,但需保留监控证据以备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