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频繁捡拾杂物回家可能与认知功能减退、情感需求缺失或囤积症倾向有关,可通过环境干预、情感陪伴、专业评估等方式逐步改善。

定期陪同老人整理物品并讲解安全隐患,如发霉物品滋生细菌、尖锐物件易造成划伤。准备分类收纳箱帮助建立"保留区"与"丢弃区",整理过程保持耐心沟通。认知训练游戏如记忆卡片配对可延缓功能退化。
增加陪伴时间,通过老照片回忆、园艺种植等替代性活动满足收集欲。鼓励参与社区手工课转移注意力,重要纪念品可专门设立展示柜。每周设定家庭互动日减少孤独感引发的囤积行为。
在家中设置物品暂存区限制堆放范围,安装防滑扶手、夜灯等适老化设施。定期检查电线管路避免火灾隐患,易碎危险品及时清理。可协商制定"三天观察期"规则,超期未用物品方可丢弃。

若伴随健忘、重复购买等症状,需排查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表现。囤积症患者可能出现决策功能障碍,精神科量表评估后,盐酸舍曲林片等药物可调节强迫行为。建议记录行为频率变化供医生参考。
联系社工开展居家风险评估,参加老年大学兴趣班充实生活。与邻居建立物品交换机制,将收集行为转化为资源再利用。定期组织旧物捐赠活动,帮助建立物品循环利用的正向认知。

日常注意保持家中通道畅通,定期消毒捡回物品。准备替代品如拼图、编织材料满足触觉需求,逐步用新习惯替代旧行为。避免强行丢弃引发冲突,每次整理后给予积极反馈。若出现攻击性行为或完全丧失判断力,需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干预。建议家庭成员学习非暴力沟通技巧,用"我们一起来分类"代替"不许捡垃圾"等否定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