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身高变矮通常与骨质疏松、椎间盘退变、脊柱压缩性骨折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骨骼密度下降、椎间盘水分减少、脊柱弯曲变形等生理变化会导致身高逐渐降低。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身高变矮的主要原因之一。骨骼中的钙质流失导致骨密度降低,脊椎椎体在重力作用下逐渐发生微骨折,形成压缩性改变。这种变化往往呈现渐进性发展,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驼背,后期可能出现明显的脊柱后凸。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多见于胸腰段脊椎,患者可能伴随腰背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日常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有助于延缓骨质疏松进展,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抗骨质疏松药物。
椎间盘退行性变也会导致身高缩短。椎间盘是连接脊椎的软骨结构,年轻时含有大量水分具有良好弹性。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逐渐脱水变薄,失去缓冲作用。这种变化会使相邻椎体间距缩小,脊柱整体长度缩短。椎间盘退变通常伴随晨起僵硬、久坐后站立困难等症状,适度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维持脊柱柔韧性。急性发作期可在医生建议下使用塞来昔布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消炎镇痛药物。
脊柱压缩性骨折在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轻微外力如咳嗽、弯腰都可能引发骨质疏松患者的椎体骨折,骨折后椎体塌陷直接导致身高下降。这类骨折多发生在胸椎中下段,患者可能出现突发性背痛、翻身困难等症状。新鲜骨折需卧床休息2-4周,佩戴支具保护脊柱,必要时可考虑椎体成形术治疗。康复期间应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转身动作,按医嘱使用碳酸钙D3片配合康复训练。
除病理因素外,姿势性改变也会影响老年人身高测量。长期不良坐姿或劳动姿势可能导致脊柱侧弯或驼背,肌肉力量减弱使得躯干无法保持直立状态。这类情况通过针对性的核心肌群锻炼和姿势矫正可以得到改善。建议老年人定期监测骨密度,每日保证30分钟日照促进维生素D合成,饮食中增加奶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质的食物,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等加速骨质流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