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变矮主要与骨质疏松、椎间盘退变、脊柱压缩性骨折等因素有关,属于骨骼系统退化的常见表现。
骨质疏松是导致身高缩短的核心原因。随着年龄增长,骨量流失加速,骨小梁结构变薄断裂,尤其是脊柱椎体在重力作用下逐渐发生微骨折。这种骨结构改变会使单个椎体高度降低,多个椎体累积性压缩可导致身高减少。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骨质流失速度更快,因此老年女性身高变化往往更显著。日常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进行适度负重运动有助于延缓骨量流失。
椎间盘脱水变薄是另一重要机制。椎间盘作为脊柱的缓冲垫,含水量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30岁后椎间盘每年流失少量水分,到老年期总厚度可减少约1厘米。这种变化会使脊柱生理曲度改变,出现驼背倾向。保持正确坐姿,避免长时间弯腰可减轻椎间盘压力。脊柱周围肌肉萎缩也会减弱对骨骼的支撑力,规律进行腰背肌锻炼能改善这一状况。
部分老年人可能因轻微外伤引发椎体压缩性骨折,这种情况会导致突发性身高下降并伴随疼痛。骨折后椎体形成楔形改变,可能造成脊柱后凸畸形。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打喷嚏或提重物都可能诱发骨折。骨密度检测能早期发现骨质疏松,必要时可采用抗骨吸收药物治疗。寒冷季节需特别注意防跌倒,居家环境应减少障碍物。
除骨骼因素外,足弓塌陷也会贡献少量身高损失。足底韧带松弛使足弓高度降低,长期可能影响整体姿态。选择有足弓支撑的鞋子,避免穿完全平底的拖鞋有助于维持足部结构。肌肉量减少导致的姿势性萎缩同样不可忽视,特别是腹部和背部肌肉薄弱会使躯干前倾。坚持适度力量训练,保证蛋白质摄入能延缓肌肉衰减速度。
建议老年人定期监测身高变化,每年同一时段清晨测量并记录。身高快速下降超过3厘米应及时就医排查骨折风险。日常注意均衡膳食,每日摄入3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适量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避免吸烟酗酒等加速骨质流失的行为,太极拳、八段锦等柔缓运动既能锻炼平衡性又可强化骨骼。居家浴室铺设防滑垫,楼梯安装扶手等适老化改造能有效预防跌倒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