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受精的成功概率因人而异,通常与女性年龄、卵巢功能、精子质量等因素相关。临床数据显示,35岁以下女性单次移植成功率可达40%-50%,而40岁以上可能降至20%以下。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卵巢储备功能、胚胎质量、子宫内膜容受性、实验室技术条件以及是否存在输卵管积水等并发症。
年轻女性尤其是30岁前进行体外受精时,卵巢对促排卵药物反应良好,能获取较多优质卵子,胚胎染色体异常概率较低。此时若男方精液参数正常,实验室采用玻璃化冷冻等先进技术,单周期累积妊娠率可超过60%。部分生殖中心会对胚胎进行基因筛查,进一步将着床率提升至70%左右。
高龄或存在生殖系统疾病的夫妇面临更多挑战。女性38岁后卵泡数量急剧减少,卵子线粒体功能衰退可能导致受精后胚胎发育阻滞。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虽然获卵数多,但卵母细胞成熟障碍风险增加。男性严重少弱精症需通过睾丸穿刺取精时,受精率会比常规体外受精降低15%-20%。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反复种植失败者可能需要额外进行宫腔灌注或免疫治疗。
建议计划进行体外受精的夫妇提前3-6个月调整生活方式,双方戒烟戒酒,女性补充叶酸和维生素D,男性增加锌硒摄入。周期前需完善甲状腺功能、糖耐量等检查,存在慢性盆腔炎或宫腔粘连者应先行治疗。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剧烈运动和精神紧张,移植后保持正常活动无须绝对卧床。若首次周期未成功,可考虑调整促排方案或进行胚胎染色体筛查后再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