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可通过心理疏导、药物治疗、家庭支持、运动调节、饮食调整等方式治疗。产后抑郁症通常由激素水平变化、心理压力、睡眠不足、家庭关系紧张、既往抑郁病史等原因引起。

心理疏导是治疗产后抑郁症的基础方法,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帮助患者调整情绪认知。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消极思维模式,人际心理治疗能缓解家庭矛盾引发的抑郁。建议每周进行1-2次心理咨询,持续6-8周可见效。轻度患者通过心理疏导即可缓解症状,中重度需配合其他治疗。
中重度产后抑郁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舍曲林片是哺乳期相对安全的选择,帕罗西汀片对焦虑型抑郁效果较好,氟西汀胶囊适用于伴随强迫症状的患者。药物起效需2-4周,治疗周期通常6-12个月。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不可自行增减药量。
家庭成员参与治疗对康复至关重要。配偶应主动分担育儿责任,避免指责性语言,多给予拥抱等肢体安慰。建立夜间轮班制保障产妇睡眠,长辈可协助处理家务减轻压力。定期组织家庭会议沟通需求,创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规律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分泌改善情绪。推荐每日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产后瑜伽、快走、游泳等。团体运动课程兼具社交功能,户外活动结合日照有助于调节生物钟。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反而加重抑郁症状。
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D。适量食用黑巧克力、香蕉等促进血清素分泌的食物。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精制糖,保持规律的三餐时间。严重食欲改变者可少量多餐,必要时补充蛋白粉维持营养。

产后抑郁症患者需保证每日7-8小时高质量睡眠,午间可小憩30分钟。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避免昼夜颠倒。哺乳期母亲应继续母乳喂养,哺乳时分泌的催产素有助于情绪稳定。定期参加妈妈互助小组,与经历相似的产妇交流经验。若出现自伤念头或完全丧失育儿能力,须立即就医进行危机干预。康复期间避免做出重大人生决定,恢复工作应逐步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