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与孤独症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名称,均指代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核心特征为社交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两者无本质区别,中文语境下“孤独症”更常用于医学诊断,“自闭症”多为社会通俗说法。
1. 术语来源差异
孤独症为医学规范译名,源自英文“Autism”的直译,强调疾病导致的社交孤立状态。自闭症为日文汉字转译词,20世纪经港台传入大陆,因字面易解被广泛使用。我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采用“孤独症”作为官方术语。
2. 使用场景区分
医疗机构、学术论文统一使用“孤独症”表述,确保专业准确性。家长社群、媒体报道更倾向“自闭症”称呼,因其传播度更高。部分家长认为“孤独症”称谓更具人文关怀,能减少病耻感。
3. 疾病认知发展
1943年肯纳医生首次报告“早期婴儿孤独症”,当时归类为精神分裂症亚型。1980年DSM-III将之列为独立疾病,定名“自闭症”。随着研究深入,2013年DSM-5整合雷特综合征、阿斯伯格综合征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
4. 干预方法共性
无论使用哪种名称,干预核心均为早期行为训练。应用行为分析(ABA)通过分解任务强化社交技能,地板时光疗法注重情感互动发展,结构化教学(TEACCH)利用视觉提示建立生活常规。语言治疗和感觉统合训练常作为辅助手段。
正确认识这两个术语的统一性,有助于消除信息混淆。家长发现儿童存在眼神回避、语言发育迟缓、重复摆弄物品等表现时,应尽早就诊儿童心理科或发育行为科,专业评估比名称辨析更重要。社会公众使用规范术语时,需注意避免将疾病名称娱乐化或污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