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严重时可能影响胎儿健康。识别症状后需及时干预,心理治疗、药物调整和家庭支持是关键措施。
1.情绪波动与持续低落
孕妇可能长时间感到悲伤、无助或易怒,情绪起伏远超正常妊娠反应。典型表现为无缘无故哭泣、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甚至产生"不配当母亲"等负面想法。这种状态持续两周以上需警惕,激素水平变化和孕期压力是主要诱因。建议记录情绪日记,每天进行15分钟正念呼吸练习。
2.生理功能紊乱
睡眠问题尤为突出,包括入睡困难、早醒或嗜睡,部分伴随食欲骤增或锐减。躯体症状如持续头痛、胃部不适但无明确病因,体检指标正常却自觉疲惫。这与5-羟色胺系统失衡有关,可尝试规律作息配合温和运动,如孕妇瑜伽或散步,晚餐后限制液体摄入改善睡眠。
3.认知功能下降
注意力难以集中,健忘程度超出"孕傻"范围,决策能力明显减弱。有些会出现病态担忧,反复害怕胎儿畸形或分娩意外,即便检查正常仍无法缓解。认知行为疗法效果显著,专业医师指导下可进行思维记录训练,每天安排特定"担忧时间"集中处理焦虑。
4.社交回避与极端念头
刻意躲避产检或母婴课程,拒绝与亲友讨论怀孕事宜。严重者产生自伤念头或希望终止妊娠,这种情况需立即就医。SSRI类药物如舍曲林在孕期使用相对安全,结合家庭治疗,伴侣应参与至少每周三次的陪伴散步,建立非评判性倾听环境。
产前抑郁症并非单纯情绪问题,而是需要医疗干预的病理状态。孕16-24周为症状高发期,定期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自测,得分≥10分建议尽早就诊。治疗期间需监测胎儿发育,多学科团队协作能显著改善预后,绝大多数患者通过干预可获得良好妊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