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是否需要治疗主要取决于类型和伴随症状,频发室性早搏、多源性室性早搏、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或引发明显症状的早搏通常需要治疗。
早搏是心脏提前出现的异常搏动,多数情况下属于良性,无须特殊干预。若早搏为单源性且每日少于100次,无胸闷、心悸等不适,通常建议定期观察即可。这类早搏可能与疲劳、情绪紧张或摄入咖啡因有关,调整生活方式后多可缓解。但若早搏频繁发作,尤其伴随基础心脏病如心肌炎、冠心病时,可能加重心脏负担,需积极干预。部分患者早搏虽无器质性疾病,但引发严重心悸、头晕甚至晕厥,也需药物控制症状。
部分高危早搏需紧急处理,例如R-on-T现象的室性早搏可能诱发室颤,必须立即用药或电复律。心肌梗死后出现的频发室性早搏可能预示恶性心律失常,需住院监测。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的早搏即使次数较少,也需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预防猝死。此外,早搏导致左心室功能下降或心脏扩大的患者,即使无症状也需通过射频消融术根治。
出现早搏后应记录发作频率和诱因,避免剧烈运动和刺激性饮食。建议完善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评估风险,由心内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药物治疗可选择美托洛尔缓释片、普罗帕酮片或胺碘酮片,但须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射频消融术对特定类型早搏根治率较高,需根据电生理检查结果判断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