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基础疾病控制、药物预防、定期监测、紧急处理等方式预防。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药物副作用、遗传因素等原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
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自主神经功能,建议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或过度疲劳。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每日咖啡因摄入量不超过400毫克,酒精摄入量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戒烟可降低尼古丁对心肌细胞的刺激,减少室性心律失常概率。适度运动推荐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律失常。
积极治疗高血压可维持血压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减少心脏负荷。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避免高血糖损伤心肌细胞。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需定期复查甲状腺激素水平,及时调整抗甲状腺药物剂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规范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改善缺氧状态。肥胖者建议通过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下。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兴奋降低心率,适用于窦性心动过速患者。胺碘酮片能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对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有效。普罗帕酮片适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地高辛片可增强迷走神经张力,减慢房室结传导。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可降低血栓栓塞风险,适用于房颤患者。
普通人群每年应进行1次心电图检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6个月复查动态心电图。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需每3-6个月程控检测设备功能。房颤患者建议每周测量脉搏,发现不规则心律及时就医。便携式心电监测设备可记录发作时心电图,帮助明确诊断。运动负荷试验能评估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风险,建议高风险职业者定期检测。
突发心悸时可尝试valsalva动作,即屏气后用力呼气对抗关闭的声门。咳嗽反射可能终止某些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晕厥患者应立即平卧并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意识丧失伴呼吸停止需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同时呼叫急救。随身携带急救卡片注明病史和用药,便于医护人员快速判断。
预防心律失常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计划,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多食用富含钾镁的香蕉、深绿色蔬菜。保持情绪稳定,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缓解压力。避免突然体位改变诱发体位性低血压。外出时携带速效救心丸等应急药物。定期参加心血管健康讲座,更新疾病知识。出现持续心悸、胸痛或黑朦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