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能由遗传因素、电解质紊乱、心脏结构异常、药物副作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可通过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监测等方式诊断。
部分心律失常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这类患者常有家族史,可能表现为突发晕厥或猝死。确诊需结合基因检测,治疗包括避免诱发因素、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严重时需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家长需关注儿童异常症状,定期进行心脏筛查。
血钾、血镁水平异常会直接影响心肌电活动。低钾血症可能导致室性早搏,高钾血症可引发传导阻滞。常见于腹泻、利尿剂使用或肾功能不全患者,伴随肌无力、恶心等症状。纠正电解质紊乱可使用氯化钾缓释片或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同时需治疗原发病。
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器质性病变会改变心脏电传导路径。这类心律失常多伴有胸痛、呼吸困难,需通过心脏超声或冠脉造影确诊。治疗原发病同时,可能需服用盐酸胺碘酮片控制心律,严重二尖瓣狭窄者需行瓣膜置换术。
某些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抗抑郁药如盐酸氟西汀胶囊可能延长QT间期。化疗药物阿霉素可能导致心肌损伤。用药期间出现心慌应立即停药并监测心电图,必要时使用硫酸镁注射液对抗药物毒性。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或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均可引发窦性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更年期女性、长期焦虑者易出现,常伴有多汗、手抖。改善生活方式后无缓解者可短期服用盐酸普萘洛尔片,但需排除甲亢等器质性疾病。
保持规律作息、限制咖啡因摄入、避免情绪激动有助于预防心律失常发作。出现持续心悸或晕厥应及时就医,不可自行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建议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指标。运动前应进行心脏风险评估,选择适宜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