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原因机制主要涉及心脏电信号传导异常、心肌结构改变、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电解质紊乱及药物毒性作用等。主要有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
部分心律失常与基因突变导致的离子通道功能障碍有关,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这类疾病常因钾、钠或钙离子通道蛋白异常,引发心肌细胞复极或除极过程紊乱。患者可能出现晕厥、心悸等症状,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治疗可选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普罗帕酮片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严重者需植入心脏起搏器。
心肌缺血缺氧会导致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诱发室性早搏、室颤等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急性心梗时,坏死心肌与存活心肌间形成折返环路。患者多伴有胸痛、气促,需行冠脉造影评估。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硝酸异山梨酯片扩张血管,必要时进行血运重建。
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心肌炎症时,炎性细胞浸润可破坏心脏传导系统。柯萨奇病毒常累及窦房结和房室结,导致窦性停搏或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前驱症状,心电图显示PR间期延长。治疗需用维生素C注射液营养心肌,辅以辅酶Q10胶囊改善能量代谢,重症需临时起搏。
过量甲状腺激素增强心肌细胞β受体敏感性,加快窦房结自律性,引发窦性心动过速或房颤。患者伴有怕热、多汗等高代谢症状,游离T3/T4检测可确诊。治疗首选甲巯咪唑片抑制甲状腺素合成,普萘洛尔片控制心室率,同时需纠正电解质紊乱。
洋地黄类药物中毒会抑制钠钾泵功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抗肿瘤药多柔比星可损伤心肌线粒体,导致QT间期延长。临床表现为恶心、视物模糊等,需立即停药。治疗用地高辛抗体片段注射液解毒,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补充电解质,必要时血液净化。
预防心律失常需定期监测心电图,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限制咖啡因摄入。突发心悸或晕厥应立即平卧,测量脉搏并就医。日常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富含钾镁的香蕉、深绿色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