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引起心律失常主要与心脏结构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心肌电活动紊乱有关。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存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心脏畸形,这些结构异常可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肥厚或纤维化,进而干扰心脏电传导系统,诱发心律失常。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常合并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缺损部位可能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如房室结或希氏束。心脏结构异常可导致电信号传导延迟或阻滞,引发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部分患者缺损边缘纤维化可能形成异常电传导通路,增加折返性心动过速风险。
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异常分流可导致心房或心室容量负荷过重。长期容量负荷增加会使心房扩大、心室扩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电活动不同步,易发生房性早搏、房颤或室性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压力负荷增加可能导致右心室心肌重构,诱发室性心动过速。
法洛四联症等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因血氧饱和度降低,心肌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缺氧可改变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增加早期后除极概率。心肌缺血还可导致局部传导阻滞,形成折返环路,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
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可能损伤传导系统,如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可能造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手术瘢痕也可能成为异常电活动起源点,术后心房切口瘢痕易导致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部分患者术后残余分流或瓣膜功能障碍仍会持续影响心脏电活动。
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与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这些基因异常可同时导致心脏结构畸形和电生理紊乱。患者可能出现尖端扭转型室速、心室颤动等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这类心律失常与心脏结构异常和原发性电疾病双重机制有关。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监测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限制钠盐摄入以减轻心脏负荷。若出现心悸、晕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由心内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起搏器治疗。对于严重心律失常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可能需考虑导管消融或外科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