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心脏电信号传导异常、心肌结构改变、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因素有关。
心脏电信号传导异常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发病机制。心脏电信号由窦房结发出后,需通过心房、房室结、希氏束等传导系统有序传递。当传导路径出现异常,如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会导致电信号延迟或绕行,引发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等表现。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障碍也会干扰电信号,如钾通道基因突变可导致长QT综合征。
心肌结构改变是器质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基础。冠心病心肌缺血可造成局部心肌纤维化,形成异常电传导的解剖基础。心肌炎后遗留的心肌瘢痕、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室重构,均可能成为折返性心律失常的病灶。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会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增加早搏概率。
自主神经调节失衡通过影响心脏电生理特性诱发心律失常。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降低心室颤动阈值,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易诱发窦房结功能异常。情绪应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状态会打破自主神经平衡,导致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发作。
遗传因素在部分心律失常中起关键作用。如Brugada综合征与SCN5A钠通道基因突变相关,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存在桥粒蛋白基因缺陷。某些获得性因素如电解质紊乱中,低钾血症可促进触发活动,高钙血症会缩短动作电位时程。
心律失常的发生往往是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衰老导致的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药物毒性作用干扰离子通道、内分泌代谢异常等均可参与发病过程。不同机制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如心肌缺血既造成结构改变,又引发局部自主神经重构。
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自主神经功能,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可减少对心脏电活动的干扰。合并基础心脏病患者需遵医嘱规范用药,定期监测心电图变化。出现心悸、晕厥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通过动态心电图、心脏电生理检查等手段明确心律失常类型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