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律失常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可能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基础心脏病、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发生心律失常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与其他慢性病症状混淆,且更容易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严重情况。
老年人心律失常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轻微头晕、活动耐力下降、食欲减退等,典型的心悸症状可能不明显。这与老年人心脏感知能力下降、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有关。部分患者仅在常规体检时发现心律失常,容易延误诊治。老年人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或精神状态改变,需考虑心律失常可能。
老年人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可导致心肌缺血、心室重构等病理改变,增加心律失常发生概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发心肌缺血性心律失常,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左心室肥厚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基础疾病的存在也使治疗更为复杂,需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老年人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功能下降,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敏感性增加,常规剂量也可能出现毒性反应。地高辛、胺碘酮等药物在老年患者中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常需服用多种药物,药物间相互作用可能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用药需从小剂量开始,密切监测心电图和血药浓度。
老年人心律失常易引发心力衰竭、脑卒中、晕厥等严重并发症。心房颤动可增加卒中风险5-7倍,室性心动过速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老年人心脏储备功能差,心律失常更易导致心输出量下降,诱发急性心功能不全。快速性心律失常还可能加重冠状动脉缺血,诱发心肌梗死。
老年人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退,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相对亢进,这种失衡容易诱发各种心律失常。体位改变、进食、排尿等日常活动可能通过自主神经反射引发心律失常。部分老年人存在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轻微刺激即可导致严重心动过缓甚至心脏停搏。
老年人心律失常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饮食上限制钠盐摄入,适当补充钾、镁等电解质。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戒烟限酒。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随意调整剂量。定期监测血压、心率,记录症状变化情况。外出时携带医疗急救卡,注明所患疾病和常用药物。若出现明显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或晕厥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