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室心肌梗塞心电图主要表现为V1导联ST段抬高、V3R-V6R导联ST段抬高超过1毫米、III导联ST段抬高幅度超过II导联,可能合并下壁心肌梗塞表现。右室心肌梗塞通常由右冠状动脉近端闭塞引起,需结合临床症状与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V1导联ST段抬高是右室心肌梗塞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可能与右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缺血有关。该导联对应右室前壁区域,ST段抬高幅度通常超过1毫米,常伴随QRS波群形态改变。患者可能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颈静脉怒张等症状。确诊需结合肌钙蛋白检测和冠状动脉造影,治疗可选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片等抗血小板药物,必要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V3R-V6R导联ST段抬高超过1毫米具有诊断特异性,反映右室游离壁缺血损伤。这类改变通常在发病早期出现,可能伴随低血压和右心功能不全表现。患者可能出现Kussmaul征阳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体征。临床需排除急性肺栓塞等疾病,治疗包括硝酸甘油注射液扩张冠状动脉,严重者可考虑使用重组人尿激酶原进行溶栓治疗。
III导联ST段抬高幅度超过II导联提示右室下壁受累,这种差异性改变被称为"III>II现象"。该表现与右冠状动脉后降支闭塞相关,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迷走神经过度兴奋症状。需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治疗可选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控制心律失常,必要时使用多巴酚丁胺注射液维持血压。

约半数右室心肌梗塞合并下壁心肌梗塞,表现为II、III、aVF导联ST段抬高。这种情况反映右冠状动脉主干近端闭塞,可能导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治疗需静脉补液维持右室前负荷,慎用利尿剂,可选用氯吡格雷片联合抗凝治疗,必要时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等继发性改变,反映右冠状动脉供血传导系统受累。PR间期延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提示房室结缺血损伤。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可能与右室心肌电不稳定有关。治疗需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择利多卡因注射液或阿托品注射液,严重传导阻滞需临时起搏治疗。

右室心肌梗塞患者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心脏负荷。饮食宜选择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控制每日液体摄入量。恢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心脏康复训练,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注意观察下肢水肿、呼吸困难等右心衰竭症状,出现异常及时就医。长期管理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遵医嘱服用二级预防药物,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