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在不同血管部位的表现,主要由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增厚和斑块形成。主动脉粥样硬化可引发主动脉瘤或夹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则可能导致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主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最大的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常见于中老年人群。长期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因素可加速其进展。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斑块增大可能出现胸背部钝痛或搏动性肿块。严重时可导致主动脉瘤破裂或急性主动脉夹层,危及生命。诊断主要依靠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检查。治疗需控制血压血脂,必要时行人工血管置换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脏供血血管的硬化性病变,为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典型表现为活动后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臂。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等。斑块破裂可引发急性血栓形成,导致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金标准,治疗包括他汀类药物调脂、抗血小板治疗,严重者需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
两者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血管内皮损伤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渗入内膜下被氧化,触发单核细胞浸润转化为泡沫细胞,形成脂质条纹。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形成纤维帽,最终形成包含脂质核心的粥样斑块。炎症反应贯穿全程,C反应蛋白等标志物可反映疾病活动度。

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增长、男性性别、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可控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肥胖、久坐生活方式。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最关键的致病因素,收缩压每升高20mmHg风险翻倍。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病变进展更快。
一级预防包括地中海饮食模式、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二级预防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水平,保持体重指数小于24。对于已出现症状者,应避免剧烈运动诱发急性事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应急。

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管理需要综合干预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建议每日摄入500克新鲜蔬菜水果,选择橄榄油等不饱和脂肪酸替代动物油。每周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配合抗阻训练。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冠心病高危者需做冠状动脉CT评估。出现不明原因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血管再通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