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早期症状主要有硬下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皮疹等,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等。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需及时就医治疗。

硬下疳是梅毒最早出现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4周出现。表现为生殖器、肛门或口腔等部位出现无痛性溃疡,边界清晰,基底较硬。硬下疳可自行消退,但梅毒螺旋体仍在体内繁殖。患者需避免性接触,及时就医进行血清学检测,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苄星青霉素注射液、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等药物治疗。
硬下疳出现后1-2周,患者可能出现单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硬,无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此时梅毒螺旋体已通过淋巴系统扩散,需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开具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如注射用青霉素钠,同时建议患者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
梅毒二期可出现全身对称性皮疹,多见于感染后6-8周。皮疹表现为红色或红褐色斑疹、丘疹,常见于躯干、手掌和足底。皮疹不痛不痒,可能伴有低热、乏力等症状。患者需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抓挠,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药物治疗。同时需告知性伴侣接受检查。

性接触是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梅毒螺旋体可通过阴道性交、肛交、口交等性行为传播。使用避孕套可降低感染风险,但不能完全避免。有多个性伴侣、无保护性行为者感染风险较高。确诊后需暂停性行为,直至完成治疗且医生确认无传染性。
孕妇感染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导致流产、死胎或先天性梅毒。孕期梅毒筛查非常重要,确诊孕妇需立即接受苄星青霉素治疗。新生儿出生后需进行梅毒检测,阳性者需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钾治疗。哺乳期母亲若患梅毒,需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继续哺乳。

梅毒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清学指标,直至医生确认治愈。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避孕套可有效预防梅毒传播。饮食上应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帮助身体恢复。出现任何疑似症状都应及时就医,早期规范治疗可完全治愈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