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三种类型,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光疗、药物或手术干预。

溶血性黄疸主要由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常见于新生儿ABO溶血或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皮肤和巩膜呈现柠檬黄色,伴有贫血和脾肿大。治疗需针对原发病,新生儿可采用蓝光照射降低胆红素,严重者需输注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成人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泼尼松片、硫唑嘌呤片等免疫抑制剂,必要时行脾切除术。
肝细胞性黄疸因肝炎、肝硬化等导致肝细胞损伤,表现为皮肤橙黄色伴食欲减退。治疗需护肝降酶,可遵医嘱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等药物,病毒性肝炎需联合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患者应绝对戒酒,补充维生素K预防出血,晚期肝硬化需考虑肝移植。
梗阻性黄疸由胆管结石、肿瘤等引起胆道阻塞,特征为皮肤黄绿色伴陶土样便。确诊需通过MRCP或ERCP检查,胆总管结石可行ERCP取石术,恶性肿瘤需手术切除配合胆管支架置入。可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利胆,合并感染时需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炎。

新生儿黄疸首选蓝光治疗,波长425-475nm的光线能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排出。治疗时需遮盖眼睛和生殖器,每4小时翻身一次,光疗期间注意补液。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或出现胆红素脑病征兆时需换血治疗。
中医将黄疸分为阳黄与阴黄,阳黄可用茵陈蒿汤加减,含茵陈、栀子等成分;阴黄适用茵陈术附汤。针灸可取胆俞、阳陵泉等穴位,耳穴压豆选取肝、胆区。治疗期间忌食油腻,可配合薏苡仁粥食疗。

黄疸患者需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保持大便通畅有助于胆红素排泄。饮食宜清淡高蛋白,如鱼肉、豆腐等,避免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出现皮肤瘙痒时可用温水擦浴,剪短指甲防止抓伤。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需长期随访,观察黄疸复发及肝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