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又上升可能由母乳性黄疸、胆道梗阻、溶血性疾病、肝炎或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黄疸是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的皮肤和黏膜黄染现象,需结合具体病因分析。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能出现黄疸持续时间延长,这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抑制胆红素代谢有关。表现为出生后1周黄疸未消退或反复加重,但婴儿一般状况良好。建议家长在医生指导下暂停母乳喂养2-3天观察黄疸变化,必要时可配合光疗。常用药物包括茵栀黄口服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
胆管结石、肿瘤或先天性胆道闭锁会导致胆汁排泄受阻,引起直接胆红素升高。患者除黄疸加重外,常伴有陶土色大便和皮肤瘙痒。需通过超声或MRCP检查确诊,治疗可采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腺苷蛋氨酸注射剂等药物,严重者需手术解除梗阻。
ABO血型不合、G6PD缺乏等溶血因素会使间接胆红素生成过多。表现为黄疸短期内明显加深,可能伴随贫血和酱油色尿。家长需立即就医,治疗包括蓝光照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严重时需换血疗法。常用药物有苯巴比妥片、人血白蛋白注射液等。

病毒性肝炎或药物性肝损伤会导致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患者除黄疸加重外,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需检查肝功能及肝炎病毒标志物,治疗可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双环醇片等保肝药物,病毒性肝炎需抗病毒治疗。
某些抗生素、抗结核药或中草药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表现为用药后黄疸进行性加深,可能伴发热或皮疹。建议家长记录用药史并及时停药,医生可能开具谷胱甘肽注射剂、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护肝药物。

黄疸反复或加重时,家长应每日记录患儿皮肤黄染范围变化,观察大便颜色和尿液深浅。保持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避免使用可能加重黄疸的药物。室内光线充足便于观察肤色,但避免阳光直射防止晒伤。任何伴随发热、嗜睡或喂养困难的情况需立即就医,黄疸持续时间超过2周或手足心出现黄染提示病情严重,必须完善肝功能、肝胆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