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药物治疗、静脉补液、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肠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药物刺激、自身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
肠炎患者应选择低脂、低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及高糖食物。急性期可短暂禁食,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饮食。慢性肠炎需长期避免诱发食物,如乳糖不耐受者应限制乳制品摄入。
腹泻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需及时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预防脱水。成人每日饮水量建议达到2000毫升以上,儿童按体重每公斤50-100毫升补充。可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肠道负担。
细菌性肠炎可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病毒性肠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可用蒙脱石散止泻,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腹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缓解痉挛。
严重脱水或无法经口进食者需住院接受静脉补液治疗,常用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及电解质补充剂。儿童出现嗜睡、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等重度脱水表现时,应立即就医进行静脉输液。
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肠炎若并发肠穿孔、大出血或癌变,可能需行结肠部分切除术。克罗恩病引起肠梗阻时,需根据病变范围选择狭窄成形术或肠段切除术。术后仍需配合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维持治疗。
肠炎恢复期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加重腹泻。日常可适当补充益生菌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如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长期慢性腹泻患者需定期检测营养指标,必要时补充维生素B12、铁剂等营养素。出现持续发热、血便、体重骤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复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