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手术后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输液速度、使用抗生素、监测生命体征、调整环境温度等方式处理。脑出血手术后发烧可能与感染、中枢性发热、吸收热、药物反应、术后应激反应等因素有关。

术后发热时可使用温水擦浴或冰袋冷敷进行物理降温。温水擦浴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冰袋冷敷应避开枕后、耳廓、心前区等敏感部位,单次冷敷不超过30分钟。物理降温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出现寒战应立即停止。
输液反应引起的发热需立即调整输液速度。护理人员应检查输液管路是否通畅,评估液体温度是否过低,必要时更换输液部位。对输液成分过敏者需立即停止输液,遵医嘱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抗过敏药物。调整输液速度后需每30分钟监测体温变化。
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常见术后感染可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需选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注射用美罗培南。使用抗生素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疗程一般为7-14天。

术后发热患者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每1-2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意识状态变化。中枢性发热患者可能出现体温骤升至39摄氏度以上伴心率增快。监测中发现异常需立即通知医生,必要时进行头颅CT复查排除再出血。
术后病房温度应维持在22-24摄氏度,湿度50%-60%。对持续高热患者可使用空调调节室温,但避免冷风直吹。病床应远离窗户,避免阳光直射导致体温升高。夜间可适当调低室温1-2摄氏度,帮助患者散热。调节环境温度需与物理降温措施配合使用。

脑出血术后患者需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3次。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如米汤、藕粉、蔬菜泥等,少量多餐。恢复期可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如蒸蛋羹、鱼肉糜等。卧床期间每2小时协助翻身拍背,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康复训练需在体温稳定后进行,从被动关节活动开始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和情绪激动,定期复查头颅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