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脑出血可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动态监测和专科评估等方式排除。迟发性脑出血可能与外伤、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药物使用等因素有关。

迟发性脑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无力或言语不清等症状。若外伤后48小时至数周内新发上述症状,需高度警惕。观察瞳孔变化、肌力分级及生命体征是重要手段。家属应注意患者精神状态异常或嗜睡表现,避免遗漏轻微症状。
头颅CT是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可清晰显示出血部位和范围。对于疑似病例,需在发病后6小时内完成首次扫描。MRI检查对亚急性期出血更敏感,能发现CT难以识别的小灶出血。脑血管造影适用于怀疑血管畸形导致的出血。
血常规可发现血小板减少或贫血,凝血功能检查能识别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影响。肝功能异常可能提示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对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应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必要时进行毒理学筛查排除药物因素。

高风险患者需持续心电监护观察血压波动,每4-6小时评估神经系统体征。外伤后建议24-72小时内重复CT检查。使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定期评分,下降2分以上需立即复查。监测尿量变化有助于发现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神经外科会诊可判断手术指征,评估包括出血量、中线移位程度和脑室受压情况。神经内科协助鉴别动脉瘤或淀粉样血管病。康复科早期介入能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多学科协作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等特殊类型尤为重要。

预防迟发性脑出血需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避免头部外伤,遵医嘱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外伤后应限制剧烈活动2-4周,出现头晕或记忆力减退及时就诊。保持规律作息和低盐饮食,监测血压每日两次。康复期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定期神经科随访复查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