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属于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病因包括颅内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或偏瘫。

颅内动脉瘤破裂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绝大部分,多发生在脑底动脉环分叉处,血管壁中层缺陷导致局部膨出。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则因异常血管团血流动力学改变引发破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管壁损伤可能形成夹层动脉瘤。其他少见原因包括烟雾病、血液病、外伤等。
突发炸裂样头痛是特征性表现,多描述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常伴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项强直、克尼格征阳性。部分患者出现短暂意识丧失或癫痫发作。若出血量较大,可能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神经功能缺损。
头颅CT平扫是首选检查,发病6小时内敏感度较高,可显示脑沟、脑池高密度影。腰椎穿刺发现均匀血性脑脊液可确诊,但需排除穿刺损伤。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明确出血原因,尤其对动脉瘤的定位具有决定性价值。

需绝对卧床并控制血压,常用尼莫地平注射液预防脑血管痉挛。头痛剧烈可使用盐酸曲马多注射液镇痛。对确诊的动脉瘤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夹闭术。重组人凝血因子VIIa可用于凝血功能障碍者的止血治疗。
脑血管痉挛多发生在出血后3-14天,可通过经颅多普勒监测,使用法舒地尔注射液扩张血管。脑积水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低钠血症常见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需限制液体摄入并补充氯化钠注射液。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院后需长期控制血压,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饮食宜低盐低脂,多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绿叶蔬菜帮助凝血功能恢复。定期复查脑血管影像,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血小板药物时需警惕消化道出血风险。出现头痛加重或神经功能变化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