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不全和慢性肾衰竭是肾脏疾病的不同阶段,前者指肾功能逐渐减退但未完全丧失,后者代表肾功能严重受损且不可逆。两者区别主要在于病程进展程度、症状严重性及治疗策略。
1. 病程与定义差异
慢性肾功能不全属于肾脏损伤早期,肾小球滤过率(GFR)在30-60ml/min之间,肾脏仍保留部分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的功能。慢性肾衰竭是终末期表现,GFR低于15ml/min,肾脏基本丧失功能,需依赖透析或移植维持生命。
2. 临床表现不同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夜尿增多或轻度贫血;肾衰竭阶段症状加重,包括严重水肿、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皮肤瘙痒及尿毒症性脑病。实验室检查中,肾衰竭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显著升高,常伴随代谢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
3. 治疗手段区分
慢性肾功能不全以延缓病程为主:
- 药物治疗:ACEI/ARB类降压药(如贝那普利)、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铁剂改善贫血。
- 饮食管理:限制蛋白质摄入(0.6-0.8g/kg/天),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控制磷摄入,避免动物内脏。
- 基础疾病控制:严格管理糖尿病和高血压,定期监测血糖、血压。
慢性肾衰竭需替代治疗:
- 血液透析:每周3次,每次4小时,清除体内毒素。
- 腹膜透析:每日4-6次换液,利用腹膜作为滤过膜。
- 肾移植:终末期最佳方案,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
4. 预后与监测重点
肾功能不全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维持多年稳定;肾衰竭5年生存率约50%,需密切监测并发症如心衰、骨病。两类患者均需每3个月复查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肾衰竭患者增加甲状旁腺激素检测。
早期识别慢性肾功能不全并干预是避免进展至肾衰竭的关键。确诊患者应严格遵循低盐低磷饮食,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布洛芬)。终末期患者需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透析方式,符合条件的尽早进行移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