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是两种重要的儿茶酚胺类激素,主要区别在于作用受体和生理功能。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α受体,收缩血管、升高血压;肾上腺素同时作用于α和β受体,增强心脏功能、扩张支气管。两者均由肾上腺髓质分泌,但去甲肾上腺素还作为神经递质存在于交感神经末梢。
1. 化学结构与合成途径
去甲肾上腺素是肾上腺素的前体物质,在苯乙胺-N-甲基转移酶作用下甲基化形成肾上腺素。两者都来源于酪氨酸代谢途径:酪氨酸经酪氨酸羟化酶催化生成多巴,再经多巴脱羧酶作用生成多巴胺,多巴胺β-羟化酶将其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
2. 受体选择性与生理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对α1、α2受体亲和力强,通过收缩外周血管提高舒张压。临床用于感染性休克治疗,常用剂量0.05-0.3μg/kg/min静脉泵入。肾上腺素激活β1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加快;通过β2受体扩张支气管,急救时采用0.3-0.5mg肌肉注射治疗过敏性休克。
3. 临床应用差异
去甲肾上腺素在ICU常用于脓毒症患者,配置浓度为4mg/50ml生理盐水。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关键药物,每3-5分钟静脉推注1mg。两者均可用于嗜铬细胞瘤诊断,但肾上腺素还用于支气管痉挛急救,雾化吸入剂量为1mg/次。
4. 代谢清除特点
两者均经单胺氧化酶和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代谢。去甲肾上腺素半衰期约2分钟,主要代谢产物为3-甲氧基-4-羟基扁桃酸。肾上腺素半衰期更短,约1分钟,尿中可检测到变肾上腺素等代谢产物。
正确区分这两种激素对临床用药至关重要。去甲肾上腺素更适合需要精准调控血压的场合,肾上腺素则在需要同时支持循环和呼吸功能时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医疗专业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病理生理状态选择合适药物,并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