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直肠给药或清洁肠道,用于治疗或辅助诊断疾病。灌肠主要有清洁灌肠、保留灌肠、药物灌肠、营养灌肠、诊断性灌肠等方式。

清洁灌肠常用于术前肠道准备或肠镜检查前,通过灌入生理盐水或清水清除结肠内粪便。操作时需注意液体温度控制在37-40摄氏度,避免刺激肠黏膜。清洁灌肠可减少术中污染风险,提高肠镜检查清晰度。
保留灌肠主要用于直肠或结肠局部疾病的治疗,如溃疡性结肠炎。将药物灌入肠道后保留15-30分钟,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常用药物包括美沙拉秦栓剂、氢化可的松灌肠液等,能减轻肠道炎症反应。
药物灌肠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通过直肠黏膜吸收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常见用于解热镇痛的吲哚美辛栓、治疗便秘的开塞露等。直肠给药可避免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营养灌肠为不能经口进食患者提供营养支持,通过直肠灌注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素。但由于直肠吸收面积有限,营养灌肠仅作为短期过渡手段,长期营养支持仍需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途径。
诊断性灌肠主要用于钡剂灌肠造影检查,通过灌注硫酸钡混悬液显示结肠形态。可帮助诊断结肠息肉、肿瘤、憩室等病变。检查后需大量饮水促进钡剂排出,避免形成钡剂嵌塞。

灌肠操作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执行,使用前应评估患者肛门直肠情况。灌肠后可能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一般1-2小时可自行缓解。长期频繁灌肠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依赖性便秘。特殊人群如孕妇、严重痔疮患者应谨慎选择灌肠治疗,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排便习惯,多摄入膳食纤维,适量运动以维护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