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可能与遗传因素、高脂低纤维饮食、慢性肠道炎症、肠道息肉恶变、长期吸烟饮酒等因素有关。结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隐匿,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显著增加结肠癌风险。这类患者存在APC或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导致肠道细胞异常增殖。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必要时可考虑基因检测。临床常用药物包括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调节肠道微生态。
长期摄入红肉、加工肉类及高动物脂肪食物,同时缺乏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会延长致癌物质在肠道的停留时间。这类饮食模式可能改变肠道菌群结构,产生更多次级胆汁酸等致癌物。日常应增加全谷物、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烧烤油炸食品摄入。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修复-损伤循环中,细胞异型增生概率增加。病情活动期需规范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抗炎药物,每1-2年接受结肠镜监测。

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随着时间推移可能逐步发展为腺癌。肠镜下发现的息肉应及时切除,术后需根据病理类型制定随访计划。对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可能需要追加黏膜切除术。
烟草中的亚硝胺和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可直接损伤结肠上皮细胞DNA。吸烟量越大、饮酒年限越长,结肠癌发生风险越高。戒烟限酒可显著降低风险,必要时可寻求戒烟门诊专业帮助。

预防结肠癌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保证30克以上膳食纤维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有报警症状如便血、体重下降时需及时就医。术后患者应按医嘱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配合使用替吉奥胶囊等辅助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