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息肉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体积增大会出现便血、腹痛、排便异常等表现,确诊需结合肠镜及病理检查。常见症状包括隐性出血导致的贫血、肠道刺激征以及息肉脱垂。
1. 消化道出血
息肉表面黏膜破损可能导致慢性失血,表现为粪便潜血阳性或肉眼可见的鲜红色血便。长期出血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粪便潜血筛查,异常者需进一步做结肠镜检查。
2. 腹部不适
较大息肉可能引起间歇性隐痛或胀痛,位置多在下腹部或脐周。肠道蠕动时息肉受到牵拉会导致阵发性绞痛,餐后症状可能加重。直径超过2cm的广基息肉可能引发肠套叠,出现剧烈腹痛伴呕吐等急腹症表现。
3. 排便习惯改变
直肠息肉常引起里急后重感或排便不尽感,绒毛状腺瘤可能导致黏液便。左半结肠息肉容易导致便秘与腹泻交替,右半结肠息肉更易引起隐性出血。电子肠镜检查能明确息肉位置、大小及形态特征。
4. 其他特殊表现
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可见口唇黏膜黑斑,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可能伴随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胃底腺息肉通常与长期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息肉可能出现上腹烧灼感。
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进行胃肠镜检查,直径超过1cm的息肉、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需内镜下切除。日常需控制红肉摄入,增加膳食纤维补充,定期复查有助于预防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