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肝脏弹性检测和肝组织活检等。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肝炎类型、评估肝脏损伤程度并指导治疗。

通过抽血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反映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情况。急性肝炎时ALT可显著升高,慢性肝炎则表现为持续轻度异常。该检查需空腹8-12小时进行,避免剧烈运动影响结果。
包括甲肝抗体、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等血清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现症感染,乙肝e抗原反映病毒复制活跃度。丙肝抗体检测需结合HCVRNA确认现症感染。不同肝炎病毒检测窗口期存在差异。
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形态、门静脉宽度及脾脏大小,肝硬化时可见肝表面结节样改变。CT或MRI能更准确评估肝内占位性病变,对脂肪肝分级和肝癌筛查具有重要价值。检查前需禁食4小时以上。

通过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无创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检测值超过7.3kPa提示显著纤维化,超过12.4kPa考虑肝硬化。该检查受肥胖、肋间隙狭窄等因素影响,急性肝炎发作期可能出现假性升高。
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获取肝组织,可明确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对疑难病例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术后需卧床观察6小时,警惕出血、胆瘘等并发症。目前多被无创检查替代,仍是诊断金标准。

建议检查前3天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饮酒和服用肝损伤药物。乙肝病毒携带者需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与病毒载量,丙肝治愈后仍应每年监测肝癌标志物。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早期发现肝脏病变有助于改善预后。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接种肝炎疫苗可有效预防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