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急性脂肪肝可通过终止妊娠、血浆置换、保肝治疗、营养支持和并发症管理等方式治疗。妊娠急性脂肪肝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遗传代谢缺陷、营养不良、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恶心呕吐、黄疸、腹痛、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

妊娠急性脂肪肝病情进展迅速,终止妊娠是根本治疗手段。通过剖宫产或引产及时解除妊娠状态,可阻止肝脏脂肪变性进一步恶化。终止妊娠后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生命体征,多数患者在分娩后1-2周肝功能开始恢复。术后需配合保肝治疗和营养支持,预防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血浆置换能快速清除血液中的毒性物质,改善凝血功能异常。每次置换血浆2000-3000毫升,连续进行3-5次,可有效降低胆红素和血氨水平。治疗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平衡,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和人血白蛋白。该疗法常与保肝药物联用,对改善肝性脑病症状效果显著。
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促进肝细胞膜修复,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减轻氧化应激损伤。重症患者可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素,必要时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治疗期间禁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定期检测ALT、AST等指标评估疗效。

采用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的方式,每日提供30-35kcal/kg热量。优先选择中链脂肪酸配方奶粉,补充支链氨基酸纠正负氮平衡。静脉输注葡萄糖和脂肪乳剂时需控制输注速度,避免加重肝脏负担。同时补充维生素K1改善凝血功能,适量补充水溶性维生素。
针对肝性脑病可口服乳果糖糖浆减少氨吸收,严重者使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降血氨。急性肾损伤时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减少应激性溃疡发生,必要时输注血小板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刺激。饮食选择低脂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少量多餐减轻胃肠负担。恢复期可逐步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蒸蛋羹、去皮鸡肉等。定期复查肝功能、凝血功能和血常规,产后6个月内避免再次妊娠。出现嗜睡、意识模糊等神经症状需立即就医,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