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碱酯酶主要用于检测有机磷农药中毒、评估肝脏功能以及辅助诊断神经系统疾病。胆碱酯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有有机磷中毒诊断、肝功能评估、神经系统疾病筛查、术前风险评估、遗传性疾病检测等。

胆碱酯酶活性检测是诊断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重要指标。有机磷化合物会不可逆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导致乙酰胆碱在神经突触过度积累。急性中毒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通常会显著下降,检测结果有助于判断中毒程度。临床上常采用全血胆碱酯酶或血清胆碱酯酶检测,配合阿托品、氯解磷定等特效解毒剂进行治疗。
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其活性水平可反映肝脏蛋白合成功能。慢性肝病患者如肝硬化、肝炎时,胆碱酯酶活性会随肝功能损害程度而降低。检测结果需结合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综合判断。对于肝移植患者,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情况可作为移植肝功能评估的参考指标之一。
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重症肌无力等可能与胆碱酯酶活性异常有关。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片、卡巴拉汀胶囊等药物通过调节胆碱酯酶活性改善认知功能。检测脑脊液或血液中胆碱酯酶同工酶变化有助于疾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效果监测。

外科手术前常规检测胆碱酯酶活性有助于评估患者代谢能力。使用琥珀胆碱等肌松药时,胆碱酯酶活性低下者可能出现肌松作用延长。对于拟行全身麻醉的患者,术前胆碱酯酶检测可预测对某些麻醉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术后呼吸抑制风险。
某些遗传性胆碱酯酶缺乏症患者表现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持续低下。这类患者对琥珀胆碱等药物异常敏感,易发生长时间呼吸肌麻痹。通过胆碱酯酶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指导临床用药选择。对于有家族史者,产前诊断有助于早期发现胎儿异常。

日常应注意避免接触有机磷农药等胆碱酯酶抑制剂,肝功能异常者需定期监测胆碱酯酶水平。使用可能影响胆碱酯酶活性的药物前应咨询医生,遗传高风险人群可考虑进行基因筛查。检测结果异常时应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必要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