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乙型肝炎可通过接种疫苗、避免血液接触、注意个人卫生、安全性行为、定期体检等方式实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乙型肝炎疫苗通常需要接种三针,分别在0、1、6个月时完成。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疫苗,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等也应及时接种。
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在进行纹身、穿耳洞等操作时,确保使用一次性或严格消毒的器械。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职业暴露。若发生意外接触乙型肝炎病毒阳性血液,应立即清洗伤口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避免直接接触他人的血液或体液。家庭成员中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时,应避免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如指甲剪、毛巾等。餐具应分开使用并定期消毒,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通过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风险。避免与不明健康状况的伴侣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有多性伴侣或男男性行为者应定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若一方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另一方应接种疫苗并采取防护措施。
定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高危人群应每6-12个月检查一次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体水平。孕妇应在产前检查中筛查乙型肝炎,阳性者需采取母婴阻断措施。体检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预防乙型肝炎需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规律作息有助于肝脏健康。戒烟限酒可减轻肝脏负担,降低肝病发生风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但应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