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异常可通过调整饮食、戒酒、合理用药、定期复查、肝脏保护治疗等方式改善。肝功能异常可能由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药物损伤、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原因引起。

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1.2克。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避免油炸烧烤。合并腹水患者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克。
酒精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加重肝脏代谢负担。戒酒可阻止肝细胞进一步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戒酒期间可能出现戒断反应,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辅助戒断。长期饮酒者应逐步减量,避免突然戒断引发危险。
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等。在医生指导下可选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双环醇片等保肝药物。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出现异常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中药使用需辨证施治,避免滥用何首乌等具有肝毒性的药材。

每1-3个月复查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检查。病毒性肝炎患者需定期检测病毒载量。肝硬化患者需增加胃镜检查频率。检查结果异常时应缩短复查间隔,必要时进行肝穿刺活检。建立健康档案,完整记录每次检查数据便于对比。
重度肝功能异常需住院治疗,必要时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需规范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分散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终末期肝病可考虑肝移植手术。治疗期间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肝脏负担。

肝功能异常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加重肝脏负担。出现乏力加重、皮肤黄染、腹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