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病毒感染、酒精摄入过量、药物损伤以及代谢异常等。肝病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

部分肝病与基因缺陷有关,如遗传性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这类疾病通常由特定基因突变导致铁或铜代谢异常,引发肝脏损伤。患者可能出现乏力、腹痛、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治疗需通过定期放血疗法或使用青霉胺片等药物促进金属排泄,同时需长期监测肝功能。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病毒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感染后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表现为食欲减退、黄疸、肝区疼痛。临床常用恩替卡韦分散片、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等抗病毒药物,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
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病,初期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发展为肝炎、肝硬化。典型症状包括腹水、肝掌和蜘蛛痣。治疗需严格戒酒,配合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护肝药物,严重者需肝移植。

对乙酰氨基酚片、抗结核药等具有肝毒性,过量使用可能引发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可见转氨酶升高、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进行解毒治疗,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常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相关,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堆积。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疲劳等症状。治疗需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可配合使用奥利司他胶囊、水飞蓟宾胶囊等药物调节脂代谢。

预防肝病需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限制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避免滥用药物和酒精。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乙肝高危人群应接种疫苗。出现不明原因乏力、黄疸或肝区不适时,应及时到消化内科或肝病科就诊,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日常生活中可适量食用西蓝花、蓝莓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帮助维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