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不同阶段的症状和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早期无症状携带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能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诊断需结合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检查和影像学评估。

无症状携带期通常无明显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可能正常或轻微异常。此时病毒处于低复制状态,血清学检测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或阳性,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较低。该阶段患者传染性较弱,但仍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病毒载量,避免饮酒和肝毒性药物。
免疫清除期表现为明显的肝炎活动症状,包括乏力、恶心、黄疸和肝区隐痛。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显著升高,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较高。该阶段可能发展为肝纤维化或肝硬化,需通过肝弹性检测或肝活检评估肝组织损伤程度,必要时启动抗病毒治疗。
免疫控制期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肝功能指标趋于正常,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转阴并出现e抗体。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不到或处于低水平,肝脏炎症活动停止。此阶段仍存在病毒再激活风险,建议每6个月复查病毒载量和甲胎蛋白,监测肝癌发生概率。

再活动期可出现与免疫清除期类似的症状,但程度更严重,可能伴随腹水、肝性脑病等肝硬化失代偿表现。实验室检查显示乙型肝炎病毒DNA重新升高,乙型肝炎e抗原可能再次转阳。该阶段需立即进行抗病毒治疗,评估是否需联合保肝药物或人工肝支持治疗。
乙型肝炎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测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五项指标。肝功能检查重点关注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影像学检查采用超声或CT评估肝脏形态,必要时进行肝活检明确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所有确诊患者均应筛查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

乙型肝炎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为主,限制腌制和霉变食物摄入。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用抗病毒药物。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和肝脏超声,出现腹胀、皮肤瘀斑等症状及时就医。家庭成员建议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日常接触无需特殊隔离。